《园艺学报》
0 前言
中国古典美学反映着我国历代劳动人民在漫长的历史时空中沉淀、凝聚成稳定的审美趣味,与其他文明审美不同,我国古典美学与宗教、哲学、文学相互交织方才得以形成独一无二的中华美学。我国古典美学审美视角下,园林的设计尽可能自然,却又不同于自然。它是一种综合性的艺术品,结合了建筑、山水和植物的精气神以及古典园林自然观“天人合一”的哲学思想。这是一种源于老庄哲学的审美趣味,也是我国传统道教的审美倾向,体现的是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以及“天人合一”的至臻追求。
1 古典园林的美学思想的体现
1.1 因地制宜,自然天成
古典园林的美学中“自然观”是中国古典园林设计核心的体现。这种审美思维影响了现代园林的设计理念,园林作为人工的生态群落,自身有一定的调节性,那么从生态学角度来看,在人与自然长期的协调相处中,我们的一举一动都与自然相互依存。人与自然在人类诞生的300 万年以来已经形成了和谐共生的自然规则,一旦对自然过度的改造人就会丧失协调感,状态不稳定的现象。古典园林和现代园林在很多审美的设计上是共同的。古典园林的设计反映了人们对天人合一境界的追求,这是对大自然本能的探索,也是古人对生存方式的传达,因此,在园林设计中首先是以“因地制宜,自然天成”的法则,作为综合的引导,较之于日式庭院的设计来说,日式庭院的园林更多一分人工的痕迹,这一方面是由于日本人的“浮世绘”式象征式审美所得,比如枯山水采用流动状的石子铺设而成,同时也是由于日本领土上自然资源匮乏,人们自然而然的扩大了想象的空间。而我国的古典园林设计中强调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追求的是意境即大美无言的表达,所谓一千个人心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的审美经验是不同的,因此看到同样的景色也会产生不一样的感受,比如老年人和儿童看到秋色也会产生不同的心理折射。
1.2 味外之旨,追求意境
意境是中国艺术创作和鉴赏的一个重要美学范畴。不仅体现在诗歌中,也体现在山水画中,意境一词最早见于王昌龄的《诗格》,这是一本诗歌评论文集,意境的发展可谓贯穿了半个中华历史,在不同领域比如文学或美学中意境的研究非常之多,现代的艺术表现中,意境在包容了西方美学理论后得到了很好的发展与延伸。到王国维之时已发展到集大成,其在《人间词话》里所提到的境界与意境一脉相承。
意境的体现除了体现在书画诗歌等艺术作品中,在现代园林设计中也能够体现得到,通常来说古典园林中经常可见意境的体现,比如人造山水的有限性来象征无限的生命体验,我国古典园林的匠人在审美与制造上能够体现出高度一致的协调思维,将空间的利用到了极致,通过人造山水,富有层次的花木,配置上古典园林建筑从而构造了层次分明,错落有致的景观空间,并用大量的匾额、楹联、假山、镂石、碑石、家具陈设来营造出别具一格的一方天地,这反应了古人的文化意识和审美情趣,从而形成充满诗情画意的文人写意山水园林地。现代园林设计则融合了古典意境审美思维和西方现代多元审美思维,从而打造出独一无二的艺术作品。
2 我国传统美学精神在风景园林设计的优化思路
2.1 注重搭配的整体协调
在植物造景的过程中,要避免植物景观杂乱无章,明确景观主题从而配合主题展开设计与规划。笔者认为,好的景观设计应做到如下几点:①园林设计师对植物配置及植物造景必须根据当地的实际情况进行设计,比如在植物配置上应熟悉每一种植物的自然特性,以及背后的文化寓意,避免出现违背历史文化特征或者风俗的设计。设计时应遵循色调搭配一致的原则,注重不同植物色调之间的和谐搭配,这样才能够增强园林景观整体的艺术感。②应遵循层次适宜搭配的原则,不同属性的植物高低大小程度不同,生长特性不同,那么在同样的生长环境下应尽可能地将同一种生长特性的植物搭配在一起,如对空气湿度、土壤含水量的需求等,通过高低不同的植物搭配能够营造一种错落有致的景观环境,增强整个园林景观的立体感。③在园林景观植物造景的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比如西北地区土壤沙化严重,水资源匮乏,那么就需要选取节水型植物,如果设计人员没有充分考虑当地的生态环境及气候特征,很容易导致植物与当地环境出现不相适应的情况而产生死亡问题,严重增加植物造景的成本,造成资源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