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园艺学报》
蜡梅每年在11月开花,梅花3月才陆续绽放,但今年春节期间,蜡梅和梅花要同时在迎春文化展上与市民“云见面”,如何让这两种花在同一时间盛开?颐和园的园艺技师有“魔法”。
走进位于延庆的颐和园花卉园艺研究所,温室大棚的一角,工作人员已经搭起了临时展厅,白的墙、红的灯笼、写意的国画展板……处处透着诗意和喜庆。春节期间,颐和园第十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将在公园官方微博微信上登场,参展的80余盆蜡梅和梅花盆景目前已摆放就位,造型百态,枝条婀娜多姿,凑近枝头仔细看,每一根当年生的绿枝丫上都长满了花骨朵,蜡黄色的是蜡梅,粉红、紫红的是梅花。
枝头顶端,有些“急脾气”的小花儿已经提前绽放了,幽幽香气从花蕊发散开来,但绝大部分还都是静静地耐心等待。“都铆着劲儿呢,你看着吧,大年二十九前后,基本上都能开。”和梅花蜡梅打了十几年交道,所长刘伟早就摸透了这些花的“脾气”,他的判断一般八九不离十。
为了让“两梅”同时定点儿绽放,养花团队一直忙着为花卉“调时差”。现在正是盛放前的关键时期,刘伟和同事天天在温室大棚里转悠,一会儿查查室温达不达标,一会儿又摸摸花苞饱不饱满。中午吃饭的时候也不踏实,经常看看外面是不是忽然来了阳光,“蜡梅和梅花都娇气,温度稍微有点儿变化对它们都有影响。”
刘伟嘴里介绍着情况,手上也一直没闲着,右手提着十几斤重的浇水壶,每走到一盆花前,先用左手食指和中指交替着敲击花盆,弯着腰、侧着耳朵仔细分辨,“声音发闷的,就说明水够不用浇,发脆就得赶紧浇。”转了一大圈,把“口渴”的花儿照顾完,他又拿起了剪刀开始转悠,每走到一盆花前,左看看右看看,退后几步再看看,如果有长得比较长、影响整体景观效果的花枝,就毫不犹豫地剪下来。在他的修剪下,龙游梅自然挺拔,垂枝梅含蓄优雅。
“为了这两种花能同步开放,我们的准备工作从去年开春就开始了。”刘伟说,“两梅”的枝条健不健康,决定着花芽能不能顺利萌生。因此,从去年3月份开始,研究所的200多盆梅花和蜡梅就成了刘伟和同事们的“宝贝”,浇水、施肥、防病虫害、花期调控,每一步都马虎不得。展出时,他们还要优中选优,挑出精品。
天气转暖后枝条萌发力强,考虑到盆景的整体造型,刘伟和同事要及时修剪徒长枝、掐掉多余的芽眼。夏季七八月份是花芽生长的关键期,偏偏又是高温高湿易生病虫害的时期,他们不仅要冒着大雨给盆土排涝,还要顶着烈日为花儿及时浇水。
去年10月份之后,所有的花卉陆续落叶,转入温室大棚,进入休眠状态。“花进入大棚之后,温度和光照是关键。”刘伟说,“两梅”对室温的要求极为精准,1摄氏度左右是它们的休眠期,正负误差不能超过1摄氏度,低一点儿会冻,高一点儿又会提前开放。
如果计划让“两梅”在春节期间绽放,刘伟和同事就要提前25天左右开始调控花期。梅花提前开放,需要加温加湿,有时还需要加点儿肥;而蜡梅延迟开放,则需要降温,减少光照。在花期调控阶段,养花团队每天都要坚守在大棚里,随时查看花骨朵儿的饱满度、着色情况,随时干预。
多年的养护经验让刘伟练就了感知室温的能力,只要他在大棚里一站,就基本上能判断出室温是否适合花卉生长。即使他不在单位,也会频繁地掏出手机查看天气预报,推算出棚内的室温,及时让同事调整。“你看今天户外3摄氏度左右,大棚里至少是15摄氏度,就得稍微开窗通风。”在去年冬天的寒潮过程中,刘伟利用自己多年积累的经验让所有的花卉全都安全度过。
目前看来,大年三十和大年初五,颐和园第十届“傲骨幽香”梅花蜡梅迎春文化展将如期举行,届时,刘伟也将出现在活动当中,为市民介绍他和团队精心养护的“两梅”盆景,送上新春的节日祝福。